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明朝18岁天才少年:设计故宫不用一钉一铆,却屹立百年,令人叹服

2023-03-31| 发布者: 华北商贸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故宫,作为历经明清两朝风雨、却依然挺立的殿宇,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宏大的古代帝王宫殿,集庄......
手机号码吉凶测算 http://www.zhazou.com

故宫,作为历经明清两朝风雨、却依然挺立的殿宇,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宏大的古代帝王宫殿,集庄严、雄伟、和谐与堂皇于一体,被称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而其门面“承天门”,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天安门”,更是这座紫禁城不可多得的“点睛之笔”。

起承转合的“八檐九脊”、仰天长啸的“鸱吻嘲风”、雕梁画栋的“苏州彩画”,无一不彰显紫禁城的雄伟恢宏与皇家威严。

而正是这样一座“东方艺术瑰宝”,却惊讶地出自于一位明朝18岁的天才少年。

他仅使用材料间的拼接、而非榫卯骨架便搭建出了如此精品,精湛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少年成才,当世鲁班

而这位来自明朝的18岁天才少年名叫蒯祥,在公元1398年年底出生于江苏吴县的一户工匠世家之中。

在古代,“士农工商”之流若想要学习超群技艺或本领,共有两条道路:一是找到当地或界内心仪的老师,行拜师礼,方才可以“传道受业解惑”。

二是本身就生在技艺之家、或有技师亲属之渊源,方可传承家中先辈的家业与技术。

而蒯祥很显然属于后者,他的父亲蒯富早在明王朝初期,便因自己所展露的高超建筑技艺而被皇帝赏识,遂被召令入了京师,成为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

而他的家族也毫不逊色,在江苏吴县是有名的“工匠世家”,家传技艺超凡。

而蒯祥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并从小在“木工首”父亲蒯富身边学习木质的选择与打磨、以及木质建筑的搭建等专业技术,以至于在很小的年纪开始,蒯祥便展露了极高的建筑天赋。

据《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所记载:“蒯大夫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作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

“眼睛即是尺”用来形容蒯祥可以说是毫不夸张。

不仅如此,蒯祥还具备极高的审美意识与操作能力,据说蒯祥可以双手开弓、同时握笔画龙,二纸相合,图案居然可以合二为一、严丝合缝。

这样纯熟的技艺不得不赞是炉火纯青。

一建承德,龙颜大悦

而真正让蒯祥名声大噪的,莫不过承天门的设计与搭建。

当时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并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平。

因为南京的地处过于保守,而北平易守难攻,还十分便于明军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把控。

同时在南京所建立的王朝都十分短命,朱棣为自己的千秋霸业,也不得不迷信一回,决然迁都。

可北平当时还十分荒凉,没有一个供皇家起居的宫殿,为展现皇威浩荡,朱棣便广集京师技艺超群的建筑家,跟随自己前往北平,希望于此搭建一处恢宏的殿宇,而这便就是未来的紫禁城。

一座恢宏的城,自然少不了一扇千古的门。所以在修建紫禁城门“承天门”的时候,朱棣可谓是煞费苦心。

他再三强调,修建承天门乃工程的重中之重,城门既要高端大气,又要坚固稳定,这才可以彰显帝王的威严与皇家的霸气,所以这才于此选贤举能。

而当时跟随皇帝北迁的,便就包括“工匠世家”蒯家。此时的蒯祥年龄还不过18岁,在听闻明成祖征集“承天门”设计的消息后,他便沉着地奉旨前往选址地点。

当时在场的工匠并非他蒯祥一人,但大都精心备好了尺、矩,以备到时可以精确测量场地的长宽。

而蒯祥却两手空空,徒步微笑着丈量场地,走了两圈后便在一旁人惊讶地眼神中坦然离开。

可就当流言蜚语正盛,几天之后,蒯祥拿出的三张图纸却让众人闭了嘴。

这三张图纸中,一张为简笔画,勾勒场地的长与宽;一张为草稿图,草拟设计都大致记录在上;而最后一张则为成品,承天门的精细与布置竟都安排到位。

原来当时蒯祥并非敷衍了事,而是以脚丈量地界、以心谋划布局,在大家还在纠结场地问题的时候,蒯祥便已想好了“承天门”的构造与搭建,所以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图。

不仅如此,蒯祥还摒弃了当时木质建筑最为常用的“榫卯骨架”构造,也就是不用一钉一铆,而是选择以材料间的拼接技术加以代替,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创新。

可是在搭建竣工之后、明武宗朱棣的校验之时,这座以材料加以拼接的“承天门”却异常坚固和美观。

恢宏雄伟、大气磅礴完全满足了朱棣对于皇城大门的全部要求与幻想。

于是龙心大悦,甚至在文武百官面前给予了蒯祥“蒯鲁班”的称号,要知道鲁班可是“机关之祖、木工之源”,封予他这样的名号,无疑就是在肯定蒯祥的心灵手巧与高超技术。

而正是此次承天门的建设,也让蒯祥在皇家的名号一炮打响,也奠定了蒯祥在中国建筑史举足若轻的传奇历史。

二修承德,留至如今

随后,蒯祥便顺应皇帝的安排,开始修建故宫的其它殿宇,如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便是出自他之手。

可是,1457年7月的那个夏季,一场雷雨的到来,却葬送了“承天门”一建短短40年的生命。

当时正值倾盆大雨,伴随着一阵轰鸣的雷声,一道闪电不偏不倚地劈到了“承天门”的楼顶,随后“承天门”便被熊熊的烈火所焚烧。

在当时,雷电是天神的懿旨,宫殿的城门被雷电焚烧更是一种来自上天的惩罚。而当时明成祖朱棣早已去世,在位的则是明宪宗。

所以在惴惴不安中,明宪宗只能立即召回“承天门”的建造者、当时已57岁高龄的蒯祥,希望他能够立即重新建好“承天门”,以平息天神的怒火和百姓的舆论。

于是,短短40年后,蒯祥便又和“老朋友”产生了交集,但是这次,蒯祥干得更加卖力、在原来的城门基础上再增添了“八檐九脊”等宫殿式建筑的美化与完善。

而这也奠定了后来天安门的基础造型。

而且,为了避免走水失火的惨事再度发生,蒯祥在城门外增添了一道护城河,保证城门在着火时可以迅速找到水源扑灭,这便是著名的“金水河”。

而正是这样的精心安排与精细建设,在未来的513年里,“承天门”屹立不倒,代表着中国建筑最为耀眼的光芒,与中国工匠的结晶智慧流传至1969年。

但年久失修,历史的痕迹早已让“承天门”不堪重负,于是新中国的工匠们,只能够选择保留“承天门”的基本形态。

而进行新一轮的翻新和创造,这才有了后来“天安门”的雏形与出现。

在翻新的过程中,工匠们亲眼见证了蒯祥精妙绝伦的材料拼接技术,也印证了史书中他摒弃“榫卯骨架”传统搭建技巧的大胆创新。

小结

或许,蒯祥的一生传奇而又精彩、他的成就也让后人望尘莫及,但他的设计却不仅仅是天才的有感而发,更是多重技艺叠加的结果。

就如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所说的:“成功是百分之99的汗水加百分之1的灵感”,天赋于蒯祥是锦上添花。

但他建筑工艺的积累、测量的敏感度、敢于突破尝试的勇气才是他获取成功的基石与要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华北商贸网 X3.2  © 2015-2020 华北商贸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