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登电池 我习惯于这样普通的生活。 文|陈大力 今天刷到一个视频,很有意思,文案是“小时候也没想过长大了自己会当普通人”,画面是早高峰地铁站里的人挤人,配上压抑的音乐。 大家当然就共情啦:啊,活着多么不容易,多么多么辛苦。以前胸怀大志,以前慷慨激昂,现在却灰溜溜地在早高峰挤地铁,手里的三明治都在塑料袋里被挤成了泥。 评论区当然也一片哀嚎。 但……我的感受倒还蛮不一样的。 我非常务实地想到,在一个人口量足以开通地铁的城市,早高峰开车一定是比坐地铁痛苦的……车会从门口一路堵到高架、会被加塞、会经历一个红绿灯路口挪了五分钟还不能成功左转……到达目的地后,找地方停车也是噩梦。上海的朋友应该尤其能懂。 你现在让我在人流量大的时候出行,我其实首选方式还是地铁。 我甚至觉得这跟普不普通没什么关系:我的消费水平偶尔会高到出奇,比如我愿意花100+的车费坐豪华车,仅仅为了体验十分钟车程过后司机穿着西装下车给我们开门的感觉。但即使浮夸成这样,当我准备去一个地方,而查到那个地方有直达的地铁时,还是大松一口气。挤地铁,难道不是,纯粹是为了方便吗? 所以那个视频恰恰没有让我共情:坐地铁上班而已。没那么苦情的。 但我理解这种挤地铁让人自觉苦情的感慨。因为人都很容易觉得自己不是普通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是天选之子,所以理应排除所有平庸的生活,比如挤早高峰地铁——我当然也有过。 我19年刚刚上班的时候,也有过那种“觉得挤地铁好辛苦”的阶段。那个时候我刚刚毕业,虽然找到了工作,决定拥有一个正职,但心里还是隐隐觉得,我是不是应该选择创业?毕竟,我也不想早起,我也不想每天担心出门时还有没有共享单车,谁不想十点半慢吞吞起身在江景公寓里吃brunch,谁又想管这些平凡的破事。 我的伤感是怎么结束的呢,是我有一天,认认真真地计算了一下,如果要创业,我需要承受什么。 我需要:跑完注册公司的繁琐手续、承担所有风险、招到愿意在我这里“上班”的人、帮他缴五险一金……而我当时的收入不足以覆盖这些东西,所以我不能单纯依赖商务给活,还得自己去找新客户,找了还要维护,要社交、要应酬…… 然后我就发现,“不用早起挤地铁”的代价,是我必须搞出一个小公司,很努力地一个月产出至少六位数的价值,然后让它在各项工作中被七七八八地扣掉,加倍的操劳之下,所获却只会多出一点点。 计算这一通下来,我的伤感戛然而止。我霎时明白:不是我痛苦地“被迫”成为普通人了,是以我的能力,和让我能够适应的生活的方式里面的惰性,我只能当普通人,你让我非要去“不普通”,我是比普通还难受的。 而且我觉得,为“做一个普通人”感觉羞耻的人,是不是从来没有好好想过,做普通人其实恰恰会是让你觉得最舒适的状态。 你想要不普通,但是你选择去做什么呢? 离普通人最近的“不普通”的身份,可能就是网红了。——但是你想一想,你是不是受不了家乡的长辈或者小辈询问职业的时候,别人回答“公务员”、“律师”,你回答“网红”;你是不是也受不了被骂,害怕点开微博收到几百条人身攻击的私信;你是不是还受不了把大量的个人信息都放到网上,那些拍生活方式vlog的,每时每刻都处在隐私暴露的风险下…… 我以前在毕业季也自命不凡:我以后一定是个百万博主!我才不去每天打卡上班!结果不到一个月,我身边的朋友都拿到好单位的offer,我立马手足无措。想到如果我放飞自我以博主的身份散漫地搞上几年,最后一旦有个不得已要“回归”职场,可能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就后背发凉。 人真的要接受自己方方面面的普通,因为这并不是一种“被迫”的命运。 绝大多数人始终普通,仅仅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承受不了“不普通”的代价:不普通的“网红”大起大落,一夜涨粉百万后可能再过半年就无人问津;不普通的科学家从博士读起,年近30还被“困”于校园的无奈和寂寞十分磨人;不普通的公司合伙人可能已经为了创业搭进去可以升值的房产,还依然不见前途光明。 所以,今天我是想说,当普通人其实是一种你个人觉得蛮舒服的定位,你就安心当普通人,体会那些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是没有任何不对的。 也跟你所谓的“人生失败”、丢脸、尴尬……没有任何关系。 而且我也觉得大家大可不必把日常当作困窘。我19岁的时候进城实习挤地铁,27岁了上班下班还是挤地铁,我身边的朋友有的住市中心别墅,有的夏天潜水冬天滑雪,有的把人生玩得很随意,该读书的年纪去工作,工作够了30多岁又返校读书。但我安心地承认我没有那种勇气。 我安心地接受我就是习惯于这种普通的生活,因为我确确实实就是普通人。 而这,没有什么好觉得痛苦或者羞耻的。 图|《爱在日落黄昏前》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的喜欢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