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诗酒专栏 | 《诗经·周颂·丰年》:这就是中国酿酒以粮谷为原料的渊源

2022-05-30| 发布者: 华北商贸网|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清盎之美,起于耒耜,以粮谷为原料成为中国酿酒技艺的核心特点之一,而酒史和酒文化的历代研究者也习惯把中......
高防cdn https://www.duotuyun.com

清盎之美,起于耒耜,以粮谷为原料成为中国酿酒技艺的核心特点之一,而酒史和酒文化的历代研究者也习惯把中国酿酒技艺的诞生归结为粮食丰足之后。酿酒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全世界的酿酒都和农业直接相关,但却罕有如中国这样,不仅脱胎于农业生产,而且深植于农耕文明。

那么中国酿酒以粮谷为原料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深植于农耕文明之中,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可资借鉴的信史资料,而其中尤以《周颂·丰年》一篇最具代表性。

诗经·周颂·丰年

丰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颂》,是《诗经》中宗庙祭祀的歌舞曲辞,内容以歌颂先祖功业为主。历代帝王的宗庙祭祀所用曲辞,多以摹古、朴拙为特点,以表达慎终追远之意,因而遣词造句也多诘屈聱牙。这首《丰年》虽然也脱离不了上述窠臼,但行文却算是颇为流利晓畅,而且意趣盎然,尤其却结构短小而精巧,寥寥数语,就把祭祀的原因、目的、对象、祭品等信息一一道尽说明,仔细玩味才发现,其文字竟难以增减。

全诗仅31个字,以“为酒为醴”为诗眼,前三句说明酿酒、酿醴的原因,后三句则讲清了祭祀的对象和目的。

图源:泸州老窖

前三句的大致意思是说,遇到了丰收的好年成,高大的仓廪装满了粮食,数量多得都数不过来。这里提到了当时两种主要的粮食,一种是黍,也就是小米;另一种是稌,一种糯性的米。诗中又提到了当时的数量单位,万、亿、秭,按照西周的计算方法,十万为亿,十亿为秭,在这里用于概指,形容数量巨大。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意思是说,于是酿了美酒,供奉给祖先。早在西周时期,酒和醴就是有所区分的。《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夏后氏尚明水,商尚醴,周尚酒。”因为上古文献或散逸、或伪作,先秦的酿酒技艺演变轨迹已经难以考订,但仅从已存的文献及文物管窥,酿酒到了商代后期达到了一种高峰,而西周显然是有所继承。比如《周礼》中就对酿酒生产的组织形式、技艺规范,以及酒的种类、用途和使用方法等,都有较为详备的记载。只是鉴于殷商沉湎于酒而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西周统治者通过制定各种礼仪规范,对饮酒行为加以种种框定和约束。这些礼仪规范在《仪礼》有更为详备的记述。

但此处的醴和酒却不必分开,统指酿成美酒。烝,是进献;畀,是给予;祖,是男性祖先;妣,是女性祖先。烝和畀,是泛指祭祀的礼仪行为真挚热情;祖和妣,泛指祖先。在中国祭祀礼仪中,对祖先的祭祀,无论是祭品、规格,还是享祀仪式,都要高于其它祭祀活动。宗庙祭祀,是统治者加强宗族团结的重要活动,而宗法制度也是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基石。这一制度正是在西周时期得以完善,并传承至今。

图源:泸州老窖

“以洽百礼”,是说以美酒搭配牲畜、美玉、钱币、布匹等祭品。百礼是形容祭品种类之丰富。这些祭品在具体的祭祀过程中各有用途,这里仅以四字概括,但却并不空洞,因为它所表达的,就是祭祀时的热闹气氛和祭祀者的喜悦心情。如果是详细描写,则反而有损于这种氛围。

“降福孔皆”,就是感念先祖,并祈求先祖更给予更多、更大的福祉。孔,在《诗经》中多是“大”、“很”的意思。皆,有人理解为“嘉”的通假字,也有一定道理。

《丰年》的祭祀活动,和庆祝或祈求丰收有关,这一点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相类似。所不同的是,《丰年》所祭祀的对象是真实存在过的祖先。《周颂》另有一首《载芟》,是一首记录周成王时垦荒、耕种、收获、祭祖的长诗,其中包含了和《丰年》相似的内容,其中也有“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这几句话,但对谷物生长、祭祀行为的描写更为详细,不仅体现了我国早在西周时期酿酒以粮谷为原料的史实,也成为研究我国先秦社会的重要史料。

图源:泸州老窖

而在《诗经》中,以粮谷为原料酿酒的记载还有很多。《豳风·七月》里的“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记录了酿酒以枣和稻米为原料,而且对收获粮食和酿酒生产的时间,以及酒的用途都做了详细交代。人到老年,眉毛会变长,眉寿就成为老者的代名词,而以酒为老者祝寿,是中国传统孝悌观念的体现。以介眉寿,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认为“饮酒能延年益寿”的观念。

当然,农耕文明中的酒不仅是喜庆和祈福的道具,还有其不可容忍的破坏性。作为研究中国农耕文明中酒文化源头的《诗经》,其中也不乏体现人们反思酒的反作用甚至社会破坏力的诗篇,甚至给酒带上若干原罪的帽子。这个我们下期再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华北商贸网 X3.2  © 2015-2020 华北商贸网版权所有